在过去的年代,书籍和神学著作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把关——导师的指引、出版社的审核,以及神学家的鉴定。这样的程序让每一本书、每一篇文章都充满分量,也更能建立信仰根基。然而,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,任何人都可以“奉耶稣的名”发言,发布一段感想、一篇短文,就轻易获得关注与点赞。文字的价值逐渐被稀释,真理常被流量取代。
尤其在网络上,我们看到许多关于信仰的言论快速传播,有些甚至未经过查考、断章取义。许多基督徒,尤其是年轻世代,往往把“热门”误认为“真理”,把“感动”误认为“启示”。可是,一篇点赞破万的帖文,未必合乎圣经的真理。
《使徒行传》17章11节提醒我们,庇哩亚人“甘心领受这道,天天考查圣经”,不盲目接受信息,而是存着敬畏和分辨的心。可惜今日的信徒虽然也“甘心领受”,却很少“天天考查”,更少愿意花时间辨别网络上哪些是圣经真理,哪些只是人的情绪表达。
《箴言》18章4节说:“人口中的言语如同深水;智慧的泉源好像涌流的河水。” 死海与加利利海便是鲜明的对比:死海只进不出,毫无生命,就如那些追求爆红、为私欲服务的言语;加利利海水流不断,孕育丰富生命,正如智慧的泉源,滋润人心。
愿我们都学习成为一个有分辨力的基督徒,不被“网红信仰”牵动,而是紧紧跟随圣经的教导。话语不常高声喧哗,却常在生活中默默被活出来。
– 黄友圣传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