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记得初到斗湖时,有一天,我开车到市中心买东西。回家的路上,在等红绿灯时,看到几个赤着脚的小朋友在街头乞讨。他们的脸庞写满无助,向来往的车辆伸手,期待着施舍。我心里顿时一阵酸楚——这些孩子,本应无忧无虑地在学校学习、嬉戏,如今却因贫穷被迫在街头求助。
当他们走近我的车子时,我的内心挣扎起来:“到底要给,还是不给?”给,是出于怜悯,希望能帮助他们;不给,则是担心助长他们的依赖心理,使他们习惯了乞讨,而不愿靠自己的努力谋生。就在我犹豫之间,绿灯亮了,我最终还是没有给。
这件事让我陷入深思和内疚:当有人向我们伸手求助时,我们应当如何回应?在沙巴各城市,想必我们都曾遇类似的情境。其实,每次面对这些孩子时,我的心都会在呐喊:“主啊,我该如何真正帮助他们?”然而,现实却让我感到力不从心。
谈及社会关怀,我们或许都会感到无力。因为似乎就像一个无底洞,无论我们如何努力,似乎都填不满周围甚至整个社会的需要。不论在前线还是幕后,都尽心尽力地付出,出钱出力。然而,与其他事工相比,果效往往难以立刻显现,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的努力微不足道,灰心地问说“我们所做的真的能带来改变吗?这份付出,还需要继续下去吗?”
若教会只是单做社会关怀,却没有与福音连接,我们最终只会收获疲惫。好像那些乞讨的孩子,若我们只是不断给予,却没有帮助他们走出困境,他们的需要依旧存在,而我们所做的就像在填补一个无底洞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?
教会须承认:我们无法满足所有需求,但我们也不是什么都不做。主耶稣教导我们要进入社会,活在人群中,正如祂自己曾与罪人和贫穷人同行。祂说:“你们是世上的盐、世上的光”(太5:13-14)。盐能调和滋味,光能照亮黑暗,指引方向。因此,我们不能只是施舍,更重要的是尽我们所能把福音带给他们,使他们的生命得着真正的改变。唯有福音的大能,才能改变人心,使他们从困境中得着盼望和更新。
弟兄姐妹,让我们在社会关怀的同时,不忘我们真正的使命。愿主使用我们,使我们的爱心行动不仅带来短暂的帮助,更成为改变生命的契机。当有人向我们伸手时,愿我们的回应不仅是施舍,更是带出盼望与转变的机会。
– 林意连传道